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股票融资系统_股票融资软件_股票融资交易 > 股票融资软件 >
摘要: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银发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社会和谐的重要议题。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银发经济也不断升温。据相关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银发经济蕴含金色机遇
银发经济,即老年产业或老龄产业,是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专门为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银发经济的核心在于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涵盖衣、食、住、行、医等多个方面。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满足老年人多元的养老服务需求,既关乎民生福祉,更蕴含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来自政策面的利好消息频出。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一重点任务的举措之一。之前,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
各地也纷纷出台关于银发经济的政策。去年12月,《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从加快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2项措施,并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银发经济相关企业发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设施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发行上市。其中,加快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共有八项,分别为增加多样化养老照护服务、大力发展康复辅具产业、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丰富老年文娱业态、优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拓展智慧养老场景和产品、促进养老金融健康发展、优化老年健康服务。
在政策面的阳光照耀下,银发经济蕴含的发展机遇堪称金光闪闪。
金色机遇也有难关要过
然而,银发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难关要跨过。今年1月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就银发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随着近年来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陪诊服务应运而生,但这一新兴行业缺乏服务标准、培训体系和有效监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为规范陪诊行业,令其健康有序发展,市人大代表孙慧建议推动建立统一的陪诊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确保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度。由主管部门明确陪诊师培训机构的资质标准,并建立考培分离制度,由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由行业协会或相关高校负责考核。培训内容则应由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高校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大纲,兼顾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并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使陪诊师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银发旅游是银发经济中的一大亮点,然而一片繁荣中,不是没有尴尬。例如,目前旅游平台、旅行社大都设定了跟团出游的年龄门槛和出行限制,导致部分高龄老年人要么无法充分享受出游休闲的乐趣,要么只能在一些旅行社报名不正规的“低价团”。对此,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建议,逐步推进以鼓励老年人出游为目标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如针对老年旅游特点,通过修订法律法规的条款,将老年游客不再依据年龄划分,而是根据实际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分别规定旅行社及直系亲属、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应尽的义务和权力。同时,出台有关老年人出游的鼓励政策,积极构建老年人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老年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办法,鼓励保险公司设计覆盖高龄老年旅游者的保险产品,不能让年龄成为老年人获得保障的障碍。
在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还要重视老有所为。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提出,发展银发经济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要发挥老年人群的人力资源作用,即考虑如何让老年人群“老有所为”。李燕和团队调研后发现,截至2023年末,上海60至69岁的老年人群数量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占比达51.3%。他们既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身体状况良好,也拥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意愿,是名副其实的“活力老人”。她建议,可以通过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技能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安全保障等举措,充分发挥老年人“老有所为”的热度,让他们参与到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中。
养老护理“人才荒”达550万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简称为“9073”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在市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李琛浩看来,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失能老人更需要受到社会关注。老人中风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论是请保姆等外部协助、还是子女轮流请假照顾等方式,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和精力上的压力。
上海于2016年启动长护险试点,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李琛浩建议上海先试先行,将医养结合融合进长护险,为参保人员提供包括基本医疗保障、长期照护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快推行商业长护险,多元化解决罹患重疾和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观念、薪酬福利等多重现实难题,专业护理人员特别是具有医疗养护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人员十分紧缺。根据调研,李琛浩指出,“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从供给端看,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
“如何吸引更多80后、90后入行养老产业,建设职业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势在必行。”李琛浩表示,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养老护理员队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可与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联动,由政府牵头推动开展长护险业务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护理人才的培养中来,落实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加大护理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1月刊)炒股可以借钱吗